发布日期:2016-02-29 浏览次数:3933
前些年由于养老床位缺口巨大,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养老床位是不足的,医养地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养地产前景可期
做养老地产或者医养地产,要比单独办养老机构复杂得多。从目前的情况看,进军养老地产和医疗地产,好像能盈利的还不多,这一切似乎表明,进军养老地产和医疗地产只是看上去很美,事实是怎样的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从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说起,由于体制原因政府建公办养老机构,土地、房子、设备、人员一切都有财政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从拿地到建设都需要成本高昂的城市地价和建设成本最后还是会由入住的老人承担因此收费会较高。而一些公办的养老机构节约了拿地和建设等方面的成本加之收到的补助等因素养老机构自身资金压力较小老人入住的花费肯定便宜。这种天然的不平衡造成了明星养老机构一房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却价高服务水平低。
做养老地产和做医养地产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在养,后者强调医养结合和医养并重,两者都以民营房企为主。虽然民办养老机构政府也有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但政策落地有一段时间,力度有限,操作过程中打折扣问题普遍,执行起来可能比较难。由于上述因素,民办养老机构要比公办养老机构的收费往往高出一倍,出现较高空置率的往往就是这种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位置比较偏远,交通又不便的养老机构。这种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
按照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的说法,中国老龄化势不可挡,养老地产发展潜力巨大,但是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淘金”养老地产并非易事,而且由于“未富先老”问题的困扰,多数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偏低,这就造成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的尴尬。
实际上,房企过去进军的主要是传统的养老地产领域,很多还谈不上做医养地产。医养地产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才刚刚起步,房企也是刚刚踏入这一领域,大多还处在前期投入阶段,还没有进入收获季节,只有很少的企业进入收获期,因此还不能断言说整个行业不赚钱。事实上民企收购医疗机构已有不少赚钱和成功的案例,而且医疗行业的利润要比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高,这也是房企纷纷涉足医养地产领域的原因。
传统房地产开发周期至少需要两到三年,医养地产的开发周期与之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要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品牌,最终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一旦得到消费者认可,可以快速地拿地复制,也可以对一些传统住区加以改造运营,最终可以获得可观的规模效益。(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