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发文力推绿色建筑 万亿产业呼之欲出
发布日期:2012-05-10 浏览次数:3745
种种迹象显示,我国正以前所未有力度力推绿色建筑发展。
日前,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宣布将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今年以来,我国已发布了关于推广金太阳、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方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多个文件。分析人士表示,上万亿元的绿色产业正在加速形成。
星级越高奖励越多
除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两部门还明确: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发展绿色建筑并非易事。根据通知,在发展初期,以政策激励为主,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
“将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两部门确定了今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通知强调,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保障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目前主要奖励给开发企业,各地区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此外,中央财政还将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并对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相应调增补助额度。
撬动万亿绿色产业
我国力推绿色建筑,有望撬动建筑节能巨大的市场潜力。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等。”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规模。
“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从起步阶段迈向高速发展阶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加快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在中国建筑(601668)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看来,目前中国带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总面积不足4000万平方米,未来发展绿色建筑空间巨大。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预计,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两部门表示,中国正在加快绿色建筑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同时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包括推广使用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同时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住宅产业化,切实加强中国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记者了解到,酝酿已久的&quo;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quo;有望于年内出台。该方案形成了一整套推进绿色节能建筑的目标方案,建筑节能的巨大市场将在&quo;十二五&quo;期间徐徐开启。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筑能耗已经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按照2009年中国总能耗30.66亿吨标准煤计算,我国每年的建筑能耗达9.2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成为我国节能领域的主战场之一。专家分析,如果能达到方案所指的目标,未来将有近万亿的市场机会。
近期,中国建材联合会公布了《建筑材料行业&quo;十二五&quo;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给予多项优惠政策,力推两大技术,即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和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建筑材料行业已经瞄准庞大的节能市场,蓄势待发。
万亿节能市场初露端倪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组织多方调研,加紧制定&quo;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quo;,7月份已经形成初稿,并在各地征求意见。
该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按照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的理念,提出&quo;十二五&quo;期间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将在政府投资建筑、商业房地产开发、工业建筑、新农村建筑等领域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执行强制性绿色建筑标准。
该方案提出两大目标。其一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选。按计划,在&quo;十二五&quo;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合计共有5.7亿平方米建筑要进行节能改造。其二,计划&quo;十二五&quo;期间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以上,绿色农房建设1亿平方米,合计共11亿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在新建建筑方面,该方案还特别提出,鼓励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要在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根据方案,&quo;十二五&quo;期间将建成绿色保障性住房2.2亿平方米。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达到上述目标,将带来近万亿的市场机会。
建材行业蓄势节能市场
巨大的市场前景为建材行业带来希望。近日,中国建筑(601668)材料联合会印发的《建筑材料行业&quo;十二五&quo;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给予多项优惠政策,力推两大技术,即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和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规划》提出,&quo;十二五&quo;期间,我国将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与此同时,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其中,对于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侧重于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规划》表示,&quo;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quo;
《规划》提出,对于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要侧重于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特种玻璃前景广阔
《规划》还提出配套支持政策,包括给予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待遇,以及给予部分产业优惠财税政策等。
随着国家加强建筑的节能要求,特别是对现有建筑的改造中,超白玻璃、中空玻璃、防紫外线玻璃等产品将有较大需求。目前,此类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进入壁垒,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潜力,仅有金晶科技(600586)、南玻和中航三鑫(002163)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其中规模较小的中航三鑫未来发展潜力更为广阔。
资料显示,玻璃门窗的能量损耗占整个建筑物能耗的50%左右。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建筑能耗水平规划,到2010年,建筑能耗要在1985年的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50%,2020年达到65%。在现代建筑物中,追求大面积采光的玻璃设计已成为潮流,但这与建筑设计的节能性取向产生了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采用功能性节能玻璃取代普通建筑玻璃。
节能保温材料大有可为
节能保温材料是另一大亮点。目前,我国房屋住宅的能量损失大致为墙体约占50%、屋面约占10%、门窗约占25%、地下室和地面约占15%。因此,墙面和屋顶的隔热保温是提升建筑节能率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择一种既安全又环保的墙体保温建材,是当今业内亟须关注,并决定我国建筑节能保温建材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规划》提出,对于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要侧重于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保温材料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材料有相当大的市场容量,特别是新建建筑的建设中从事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生产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商机。行业领先的方大集团(000055)、江河幕墙(601886)受益较大。
如果以目前我国建筑保温市场的需要量分析,年需求量至少将达到数百万吨,为现在我国产量的数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建筑节能率基本实现50%的目标,但除了少数大中城市建筑节能率能达到标准外,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都有较大差距。
日前,一条消息令人瞩目:日本国土交通省拟出台新建筑节能措施,规定房地产商、建筑业者在新建住宅、办公楼时有义务满足新的节能标准。
日本出台新标准,针对的是本国现行标准的不足。日本目前也有建筑节能标准,但是非义务化。按节能标准建筑住宅,成本通常会增加一成左右,这导致业界和社会缺少建筑节能的积极性,符合节能标准的新建筑目前不到40%。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拟出台的新标准规定,新建筑必须利用隔热材料等把空调、照明用电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如果不达标,在2020年度以后将禁止动工兴建;对达到标准的开发商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与之相应,日本国土交通省提出将在2013年修改节能法,并在年内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大小、寒冷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节能标准。预计新标准的节能上限,比不节能的住宅节能20%~30%。为了满足新标准,墙壁等要镶入隔热材料,如果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的电量也算入节能量。
日本的做法,对于中国推进建筑节能,无疑是一个启示。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的建筑节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刚性约束。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28.5亿平方米,只占城镇现有建筑总量的16.1%。这意味着现有建筑中近84%属于高能耗建筑。而在建筑物的日常运行中,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也需大量消耗能源,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比先进国家高出2~3倍。如果把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计算在内,建筑能耗则占社会能耗的46.7%。建筑节能,已成为中国节能的刚性领域。权威研究表明,未来建筑和交通将取代工业成为中国能耗和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建筑节能方面的问题如此严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关键问题则是缺少刚性约束。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的标准、法律法规,也不断修改建筑节能标准,但却因为建筑节能标准本来偏低,又非硬性规定,执行中又缺少全过程的监督和具有很强威慑力的处罚手段,加之北方地区城镇现有建筑采暖能耗普遍偏高,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普遍用能较大、用能效率较低、运行管理不合理,农村地区建筑大多没有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和材料等不能满足节能要求,以致全社会建筑节能的效果差强人意。
以节能标准为例。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30%的节能标准,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50%的节能标准,目前有少部分地区实施的是65%的节能设计标准。但是,有专家计算,即便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我们的建筑能耗指标在同等气候条件下,也要高出发达国家平均能耗水平的50%以上。然而,就是这样偏低的节能标准,因为缺少强制性规定和执法监督,也只能在部分地区得以执行。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立法,加强执行监督,制定激励政策,坚持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改造并重,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来源: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