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房企筹谋平台型采购模式
发布日期:2013-12-25 浏览次数:2966
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毛利率趋于稳定,随着人力成本飙升、政策调控高压等产业环境的变化,粗放式经营模式已成过去,精细化管理成为大型开发企业的共识。采购模式建设作为重要一环,在大型开发企业逐渐成体系。而对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这一永恒的话题,亦引发了中小开发企业的思考。
跨企业联合采购的呼声也出现于行业。局限于项目采购的中小开发企业,成本控制、供应效率、质量保证等方面,自有经验性的控制方法,但这不是惟一的方法。行业机构如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联盟,自200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为开发企业和部品商构建沟通平台,推动房地产行业工程采购的创新发展,亦在探索为双方提供更多的价值交汇和集体合作的可能性。
传统采购方式
大型开发企业的采购体系通常有三层,集团集中采购、项目公司采购、第三方采购。具体到企业或项目又有所不同,可能同时出现上述三种方式。
据悉,集团层面采购,一般集中采购电梯、卫生器具、厨房设施、地板、涂料、陶瓷等大宗部品,以规模化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其次是项目公司采购,类别较多,土建环节有钢筋、商品混凝土,有时也由施工单位负责;安装环节如电器开关等配电产品的采购,一般得“听”地方供电部门的;如果是全装修项目的话,门窗、吊顶线、管道等直接在当地采购。最后是施工方采购、外承包采购等第三方采购,甲方一般指定品牌、确定标准。
集中采购不仅要有规模采购的基本条件,供应链管理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对于中小型开发企业,甚至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排名百强居后的企业来说,仍处在项目采购的阶段。一些局域耕耘市场的房地产企业,部分部品的需求量大,并没有在内部推行集中采购。“尤其是做毛坯房的开发企业,不会做集体采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产业协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微博)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这是渐进的过程。
中小开发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资源配套,更多起资源整合的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施工找建筑施工单位,设计找设计院,装修找装修公司,然后去确定并认可。孙克放认为,中小开发企业用的仍是老式的零散、没有规模化的采购方式,靠部品商上门推销,自己已知的部品通过会议、网路了解,或者主动上门询价。
寻找靠谱经销商
上述高管所在的企业,开工时,分甲方供料或者施工方采购,各有利弊。甲方自行采购,遇到材料价格上涨,风险由甲方承担;由施工方采购,材料价格上涨只需甲方分担部分,同时延后付款能减轻资金压力,对施工方也是一种制约。安装环节,如配电柜、电压器、电梯、发电机、换热站等则由项目直接采购。
具体到采购的待遇也不尽一致。“如果向知名企业采购,量又大,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大,能提升企业声誉,甘肃片区会出面负责。如果我们采购两三部电梯,电梯企业市县的代理商就能负责提供了。”上述高管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同某知名电梯企业合作并不愉快,后者提供合同并不让修改,“质保期也开了保函,内容条款是对方拟的,我们没法参与”。
采购依靠部品生产企业的经销商体系的话,找到靠谱的经销商则变得重要了。以上述企业采购水泵为例,当地经销商靠谱、资金实力强,需要的配件能马上提供,刚开始合作的经销商,没有库存的配件,需要从上海总部调货,一来一回就是几个月。“我们采购的知名电梯坏了,等了两个月。”该人士总结,合作的部品经销商体系,还是得看其实力如何。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部品采购仍是买方市场,小开发商也有议价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量不足,不知道市场出现什么新材料。当地房地产市场就这么大,接触新材料的渠道有限,一般靠询价市场熟知的同类产品,或是从熟悉的开发商同行处了解采购信息,或者观看知名地产品牌的项目,看对方用的材料,如果价格合适也采购。
平台型采购萌生
尽管品牌部品商有各级代理商对接当地的房地产项目,其也更愿意和大型开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一位建材部品商指出,除了大的采购订单,后者拥有高透明度的采购链条,标准化管理使得部品商提供的服务更到位。
但要做到集中采购,并不简单。业内人士指出,项目采购存在灰色地带,此类现象非常严重,就连大企业也避免不了。孙克放甚至直言,“采购人员不想失去阵地,总经理都管不了”。此外,建材行业的商业环境并不乐观,很多厂商被经销商体系绑架,想要直接和厂商对等,也有难度。 (来源:地产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