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空间发展规划升级 有望变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
发布日期:2013-06-24 浏览次数:2733
合肥将实现由“141”城区空间战略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的升级,构筑“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6月20日上午,这个耗时2年多、汇聚全球城市规划设计精英设计精华的《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未来“1331”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跃然而生。
出炉
全球招标拼出合理生长空间
提起合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很多人都听说过“141”这个提法,这是在“十一五”之初,合肥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思路,即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一个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总体空间框架。
然而,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加速,区划调整后,合肥已从“十一五”期间7000多平方公里到最新区划调整后11433平方公里,今日的合肥已非往昔,合肥要为未来的发展再设计出一个最合理的“生长空间”。
2011年11月,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启动国际招标。去年5月3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5个入围方案向公众公示。此后,在1年多的时间里,《规划》充分征求了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其中光是市民调查问卷就发放了20多万份,规划公示展也吸引了1.5万公众的参观。
反复论证、取其精华。今天,最终的“大合肥”规划正式出炉。“从141演变而来的1331,将是一次超越。”
解读
新方案是老格局的自然延伸
经过五大方案的整合,“1331”市域空间布局被正式保留,全新的“1331”的发展战略将为新时期“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合肥的空间格局打下框架。
很多人可能会由此产生一个疑问——从原先的“141”到现在的“1331”是不是意味着之前的合肥城市空间格局被割裂了?是不是对合肥城市空间布局的一次彻底颠覆?
“大合肥‘1331’的空间格局其实是‘141’格局的一种自然延伸。”面对公众的疑问,合肥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1331”空间发展规划是原先“141”空间发展规划的继承与发展。其中,第一个“1”即是原先的“141”,包括1个老城区、1个“滨湖新区”和4个城市组团;而第二个“3”则为延伸出的“巢湖、庐江和长丰”3个城市副中心;第三个“3”则为“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和巢北产业基地”3个产业新城;最后一个“1”为环巢湖示范区。
展望
“大合肥”蓝图跃然纸上
按照这样的“1331”发展布局,未来的合肥梦是合肥将成长为千万人口级别的特大城市,将以占全省约8%的国土面积,承载全省约20%的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真正成为安徽的强力龙头与长三角的西翼中心,跻身一流省会城市行列。
按照“规划”,未来合肥市域总人口1300万~1500万人;未来城镇化率85%左右,城镇人口1100万~1300万人,主城区人口850万~1000万人。
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决策,合肥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未来,合肥不仅会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与长三角等先发地区等高对接的体制机制;而且,在基于“地理坐标”的定位上,合肥也将逐步实现从中部工业型省会城市向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的跨越。
基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形象定位,未来“大合肥”的发展目标被归结为4句话——泛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何为“1331”
在“1331”的市域发展格局中,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定位,但却又彼此联动。通过“城湖联动”,从而实现合肥的“转型创新”。
1——优化提升1个主城区。主城区形成“双心两扇两翼”格局,打破过去单中心城市结构,形成两个城市中心,一个是位于老城区的“老城中心”,一个是位于滨湖新区的“新城中心”,两者服务功能不同。“两扇”则位于合肥的西北方和东南方,通过保护生态,发展现代服务业,弘扬水绿交融的空间特色;“两翼”则位于合肥的东北和西南部,通过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档次,通过空间重构解决工业围城。
3——积极发展3个城市副中心。巢湖城区要发展特色,定位为: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城区要综合拓展,定位为:合肥南部重要副中心城市、新兴现代产业基地、区域商贸中心。长丰城区则要优质建设,定位为:市域北部发展极、合肥经济圈重要枢纽城市、对接淮南的综合产业基地。
3——统筹推进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和巢北产业基地3个产业新城。“合巢产业新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清洁型先进制造业等;“庐南产业新城”定位为以循环重化、采矿冶金为主的产业新城,重点利用庐南丰富的铁矿、硫铁矿、铜矿资源,发展矿业采选以及后续硫基化工、钢铁、冶金建材、金属深加工等产业;“空港产业新城”则定位为创新发展的临空生态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新制造、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等。
1——创新建设1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旅游发展为特色,保护环巢湖自然生态网络。按照“两带四区”来发展,“两带”分别是:北岸民俗文化景观带和南岸画里乡村休闲带;“四区”分别是:滨湖休闲旅游区、巢湖半岛国际慢城、巢湖综合旅游区和三河百塘乐活天堂。
(来源:新安房产网)